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台湾包裹快件业务处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23:01:49  浏览:811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台湾包裹快件业务处理办法

邮电部


台湾包裹快件业务处理办法
(1992年5月14日邮电部发布)

第一条 基本规定
(一)台湾包裹快件业务是利用民间渠道传递的一项业务,在各处理环节中应严格同邮政特快专递邮件加以区分,防止相互混淆。快件发往广州利用邮政渠道传递。
指定广州速递公司为出口台湾包裹快件集中处理局(以下称集中处理局),负责向香港中国快递公司封发台湾包裹快件。
(二)该项业务原则上仅限省会局办理。沿海省、区、市或台属较集中的地区,可根据本省实际情况指定已开办邮政特快专递业务的地、县市局办理此项业务,但应将本省、区开办范围向中国速递服务公司报备。
(三)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台湾包裹快件的收寄处理、运递时限要求和处理手续以及禁限寄物品参照《国际特快专递邮件处理规则》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台湾包裹快件的验关按照国际及港澳地区特快专递邮件验关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条 台湾包裹快件重量、尺寸和资费标准
(一)每件限重20公斤。
(二)每件快件的长度不超过1050毫米,长度和长度以外的最大横周合计不超过2000毫米。
(三)资费标准。
起重每一公斤 人民币 155元
续重每半公斤 人民币 38元
第三条 台湾包裹快件的收寄
(一)寄件人交寄台湾包裹快件必须详细填写专用“台湾包裹快件详情单”(见附件)一式五联:
第一联 名址联(白色,做回单随快件寄发)
第二联 收寄局存联(黄色)
第三联 海关存联(绿色,交驻局海关)
第四联 寄件人存联(浅红)
第五联 收件人存联(白色,粘于快件上)
(二)详情单可以用中文、英文填写,收件地址中不得有“中华民国”或“ROC”字样。
(三)寄件人在填写详情单时,应在详情单上“无法投递处理意见”栏内注明快件在无法投递时的处理意见。如不注明处理意见的则将按放弃处理。
(四)快件和详情单上不得加盖邮政日戳、邮资已付戳及其他邮政业务戳记。也不得粘贴邮政业务签条。
(五)快件内如装有中成药或西药时,应向寄件人说明,收件人在收受此类物品时,可能需交付台湾进口检验费用。
(六)开具“特快专递邮件收据”(邮特1009)。开具时,应将收据上“国际”字样划销。
第四条 出口台湾包裹快件的封发
开办局出口快件在封发时,应比照出口港澳特快专递邮件封发的有关规定,单独登列国内特快专递邮件清单,不可与其他邮件混登。清单上端应加盖“台湾包裹”戳记。戳记规格:37毫米×13毫米。
快件经海关验放后应封成专袋,使用特快专递邮件袋牌,寄达局填写“广州”。袋牌上加盖“台湾包裹”字样戳记。
第五条 集中处理局对台湾包裹快件的处理
(一)出口台湾包裹快件应指定专人专台处理;
(二)封发前应通知驻局海关到场监管;
(三)填制专用封发清单(由广州速递公司自印)。清单应单独编列总包号码,将快件号码、发寄地、收件人地址、电话号码、装寄物品、重量等一一填列。清单上留出结算金额一栏,备结算费用之用。清单一式四份(其中一份留存;一份随快件寄发;另二份做为结算清单,寄交香港中国快递公司)。
(四)封装快件必须使用中国快递公司提供的专用袋,不准使用邮袋。
(五)交发航空货运运达香港中国快递公司。快件袋启运前,应将空运货单传真给香港中国快递公司,以便及时提取。
第六条 台湾包裹快件退件的处理
集中处理局收到由香港中国快递公司依照寄件人要求“退回”的快件后,在相关快件详情单上批注应收退费数额,寄退原收寄局。收寄局在投交时,按“详情单”上所批注款额向寄件人收取退回费用。
第七条 台湾包裹快件回单的处理和查询
(一)按协议规定,香港中国快递公司应定期将快件回单寄退至集中处理局。集中处理局经查核运递时限后妥为保存。回单保存期限为六个月。集中处理局对短少的回单应及时向香港催补。
(二)自寄件人交寄快件之日起,在四个月期间内如寄件人要求查询,收寄局应予以受理。
(三)寄件人申请查询时,收寄局应比照港澳特快专递邮件的查询办法,向集中处理局查询。查询费每件3元。集中处理局依照回单回复或根据出口节目向中国快递公司查询。
第八条 台湾包裹快件的补偿标准
台湾包裹快件无论在境外或境内发生延误或丢失损毁(不可抗力原因除外)均按下列标准补偿:
(一)快件延误每件补偿人民币25元。
(二)快件丢失、损毁按出口港澳特快专递邮件的补偿标准办理。
第九条 帐务结算
集中处理局于每月七日前将上月的结算凭单(第五条三款所指寄发快件清单)汇总寄交香港中国快递公司。香港中国快递公司于当月二十二日前,将列明结算款额的结算凭单及汇总帐单寄交集中处理局进行核对。如有误差应用传真同对方查核。每个结算月份后的60天内付款。对应付
款项,汇入香港中国快递公司指定的广州银行帐户内。
第十条 产品量、业务量统计
(一)台湾包裹快件业务量暂比照港澳特快专递业务进行统计计算。
(二)各开办局收寄的台湾包裹快件纳入速递业务统计。将台湾包裹快件的出口件数和业务收入填入邮定19表指标编号3-中国快递出口邮件和业务收入栏内。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卫生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2]27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卫生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精神,现就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按照建机制、控费用、调结构、强监管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要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收付费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为2015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打好基础。
  二、取消试点医院药品加成政策
  (一)按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要求,取消试点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政策,试点公立医院要将药品销售价格向社会进行公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途径予以补偿。试点公立医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要确保试点公立医院的药品价格降低15%左右,鼓励各地探索有效办法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
  (二)在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切实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
  三、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一)各地要按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步伐,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增加政府投入同步推进;调整后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要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确保改革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二)各地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基本医疗保障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本地区医药费用总量控制水平,具体可参照本地区改革前三年实际医药总费用、医保基金和城乡居民个人医疗费支出等情况综合测算,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发布。
  (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结合财政补偿和医保支付水平的具体情况,补偿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在此基础上,逐步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要切实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以及中医特色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对确实偏低的床位费可作适当调整;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类价格。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切实做好医疗服务成本分摊测算工作。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不得区分设备产地和型号;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合理成本制定价格。制定和调整检验类项目价格不得区分试剂或方法。
  (四)在改革试点期间,各地可授权县(市、区)级政府在规定的原则范围内研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做好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价格水平的衔接工作,以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四、积极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
  (一)改革医疗服务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积极开展按病种、按服务单元等收费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多种收费方式相互补充衔接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674号)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扩大县级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试点的范围和病种。
  (二)要研究制定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路径,加强按病种收费质量控制工作,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各地可探索在合理确定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年诊疗人次数量等指标的前提下,由医疗机构自主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比价关系。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要加强与相关改革政策措施的衔接,切实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五、加强医药价格监管
  (一)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12]693号)的规定,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对流通环节加价过大的,各地可通过限制实际加价水平、公开出厂价格信息等方式,引导市场价格的合理形成。
  (二)各地要结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和按病种收费工作,严格控制单独收费医用耗材品种目录,严禁自立名目向患者收取医用耗材费用。价格主管部门要从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入手,采取监测出厂(口岸)价格、控制流通差率、开展价格专项调查和价格公示等方式,加强单独收费的医用耗材特别是植(介)入类医用耗材价格监管。各地要积极推进以省为单位的高值医用耗材特别是植(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
  (三)各地要严格执行取消药品加成的相关政策措施,严厉打击医药购销中各种回扣和非法折扣行为。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
  六、强化医药费用控制
  (一)各地要加强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管理,抑制不合理使用药械以及过度检查和诊疗行为。要通过合理确定费用控制、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强化医药费用控制。严禁通过不合理调整用药结构、分解处方、增加自费药品使用等方式加重患者实际费用负担。
  (二)各地要将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床日费用、出院者平均医疗费用、药占比、总费用增长率等纳入县级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目标。对未达到考核目标要求的,各地要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限期整改。
  鉴于推进医药价格改革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关注各项改革进展情况,及时开展政策评估,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群众得到实惠。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

卫  生  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2年9月3日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条例

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条例

(1997年10月17日武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1997年12月3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根据2004年6月25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4年7月30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武汉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14件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修正 根据2010年9月15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2010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民营科技企业行为,保障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民营科技企业是按照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运行,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将民营科技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实际制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保护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条 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以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承担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年检、统计、科技立项、科技成果鉴定,以及指导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改组改造等工作。

  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可委托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机构,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具体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 民营科技企业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合法权益与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设立、变更、终止

  第六条 设立民营科技企业,除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二条和企业设立条件的规定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和技术政策;

  (二)有科技成果或新技术产品、合法的专利、专有技术;

  (三)有与其经营范围相适应的注册资本;

  (四)有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规定数量的,与其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科技人员。

  设立公司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进行登记。

  第七条 设立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安规定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

  第八条 民营科技企业的变更、终止,按有关规定到原注册登记机关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章 经营与管理

  第九条 民营科技企业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明晰产权关系。民营科技企业的投资者依照法律或合同的规定,享有财产所有权及其他合法权益,承担相应义务和责任。

  第十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以书面合同形式明确各产权主体的产权关系、利益分享办法和风险责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民营科技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必须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产权登记,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核定和处置。

  第十一条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国有民营科技企业中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对经营不善、亏损超出经营者的保证能力,且无力改变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者可根据合同约定,中止原签订的合同,并可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的知识产权,经合法评估后可按国家规定在民营科技企业中作价入股投资。

  第十三条 民营科技企业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范围内,有权自主选择企业组织形式,自主从事经营活动,自行决定内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和辞退。
 
  第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联合,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和股份制企业。

  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租赁、承包经营、兼并和购买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

  第十五条 民营科技企业可根据国家规定,从国(境)外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科研设备,也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利用外资,兴办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第十六条 民营科技企业可参与对外贸易洽谈和技术交流,自行选择外贸代理机构;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可在国(境)外兴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以及在国(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销售网点。

  民营科技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享有进出口经营权。

  第十七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科技企业会计核算规程》,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与监督。

  第十八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依法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按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建立健全职工劳动安全保护制度。

  民营科技企业应支持职工依法建立工会,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禁止对民营科技企业实施下列行为:

  (一)侵害企业财产或知识产权;

  (二)非法收费、集资和摊派;

  (三)强令提供无偿服务;

  (四)非法扣缴、吊销证照或强令停业;
  
  (五)其他非法行为。

  第二十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批准设立之日起满二年后,技术性收入和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应当达到本企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民营科技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不得低于本企业年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三,并可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

  第二十一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向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统计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经营报表和统计资料。


第四章 扶持与奖励

  第二十二条 民营科技企业有条件的可承担市级以上的科研计划项目,在所承担项目的经费、技术、物资条件等方面享有与国有科研院所同等待遇。

  民营科技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及开发的新产品,可申请鉴定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受聘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可申请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的,由民营科技企业自行聘任。

  民营科技企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办理。

  第二十四条 金融机构应当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信贷政策和民营科技企业合理需求,予以信贷扶持。经合法评估的知识产权可作为贷款质押物。

  第二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建立的科技风险基金,可用作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商品化活动。

  第二十六条 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中间试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进出口等方面,享受国家和省、市规定的优惠待遇。

  民营科技企业依法享有的各种减免税所得,应当作为本企业的发展基金,用于本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

  第二十七条 民营科技企业人员经所在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并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后,可出国(境)进行科技考察、学术交流、科技展览和商务活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经一次审批,可在本年度内多次出国(境)。

  第二十八条 在本市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地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其本人、配偶、子女户籍符合迁入本市条件的,可优先迁入本市。

  第二十九条 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在技术引进、开发、发明、创新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政府及企业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执行本条例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民营科技企业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有假冒科技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权抵制,并可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民营科技企业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所作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12月29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武汉市民办科技机构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